关于豆种
全球咖啡的“家谱”里,真正主宰我们杯子的其实只有三大原生豆种:阿拉比卡(Arabica)、罗布斯塔(Robusta / Canephora)与利比里卡(Liberica)。它们各自带着鲜明的性格标签,在产地、风味与用途上分庭抗礼。
阿拉比卡
- 关键词:贵、高海拔、香气细腻、酸甜平衡、精品咖啡主力
 - 常见味谱:柑橘、莓果、花香、坚果、巧克力;不同水土可呈现茉莉、蓝莓甚至蜂蜜调。
 - 代表名豆: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西达摩)、哥伦比亚(考卡、娜玲珑)、巴拿马(翡翠庄园瑰夏)、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印尼苏门答腊(曼特宁)等。
 
这或许是经常出现在咖啡广告里的词,例如“本品采用 100% 阿拉比卡咖啡豆”。确实,“阿拉比卡”几乎成了“精品咖啡”的代名词。
阿拉比卡原生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喜凉畏热,定居在海拔 800–2200m、年均温 15-24℃ 的山地,树株娇贵,抗病弱,结果慢,种植与采收成本高,市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然而,贵有贵的道理——它的咖啡因仅 0.9–1.5%,糖与脂类却分别是罗布斯塔的近两倍,带出天生的甜感和丝绸般的顺滑,以及类似柑橘、莓果的丝丝酸味。
罗布斯塔
- 关键词:便宜、低海拔、高因苦烈、意式拼配“增稠剂”
 - 常见味谱:黑巧克力、坚果、谷物、土壤气息;若处理不当易带橡胶或霉味。精品级水洗高海拔罗布斯塔也能出现干净麦香与可可甜。
 - 主要产地:越南(全球最大)、印尼爪哇、印度、乌干达、巴西东北部低地等。
 
一些速溶咖啡或意式拼配通常不会告诉你它们所使用的豆种,那么它或许大概率有使用罗布斯塔咖啡豆。罗布斯塔能为速溶粉、罐装咖啡、意式拼配带来丰厚的油脂与“咖啡感”。
罗布斯塔原产于刚果盆地,耐炎湿热,200–800m 低地就能蓬勃成荫,天生的高咖啡因(1.6–2.4%)与厚实的绿原酸让它几乎百毒不侵,抗病虫、抗风雨,全年可采,产量高、成本低。
低糖低脂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常使杯种跳出黑巧克力、烤坚果的气息,但若处理不当就会带出粗粝的橡胶味使得这杯咖啡的风味大打折扣。
利比里卡
- 关键词:小众、大粒、产量低
 - 常见味谱:烟熏、木质、黑巧克力、坚果,有时会带有菠萝蜜的甜味。
 - 主要产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沙巴、砂拉越)等,海南文昌也有少量种植。
 
利比里卡原产于西非利比里亚,树高可达 10m,豆粒是阿拉比卡的整整两倍大。天生抗虫、耐热、耐潮湿,在赤道高温多雨地带依旧枝繁叶茂,采摘却需攀树“摘星”,产量很低,因此百年前几乎被边缘化。
三大原生豆中,它的咖啡因含量最低,酸度也最低,却用特殊的香气成为一些地方的小众单品:木质、黑巧、烤坚果,尾韵或许能透出一丝菠萝蜜的熟甜——爱的人奉其为“杯中野林”,不习惯的人可能会觉得“跑味”。今天,菲律宾人把“Kape Barako”当国民阳刚象征;马来西亚的白咖啡靠它撑起醇厚底味。利比利卡全球产量不足2%,却以最独特的风味,为猎香者保留了一片小众秘境。
豆种小结
- 看标先识“种”:精品咖啡馆通常以阿拉比卡为主。浓缩和意式拼配若包装未标明,大概率含有风味更浓苦,成本更低的罗布斯塔。
 - 产地不等于品种:阿拉比卡底下还有铁皮卡、波旁、瑰夏、卡杜拉等无数亚种或变种,同一国家可能既产阿拉比卡也产罗布斯塔,别被国名迷惑,烘焙度与处理法同样关键。
 
处理方式
咖啡果的果肉、果胶、果皮里有着大量糖分、有机酸与芳香物。用不同方式把它们去掉、保留或发酵,就能让同一座山的同一品种喝出不同风味。其中:日晒(Natural / Dry),水洗(Washed / Fully Washed),半水洗(Semi-Washed / Wet-Hulled),蜜处理(Honey / Miel)和酒桶发酵(Anaerobic & Barrel-Age)是最常见的五种处理方式。
日晒
- 核心:整颗咖啡果直接摊晒 15–30 天,干透后再脱壳。
 - 风味标签:香气炸裂,口感厚甜。
 - 主要:
- 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西达摩)——传统非洲高架床
 - 巴西喜拉多——大规模水泥地晒场
 - 也门、印尼——干旱缺水区
 
 
水洗
- 核心:去果皮 -> 发酵池水解果胶 -> 清水洗净 -> 烘干
 - 风味标签:花果香清晰、酸度明亮、醇度较低
 - 主要:
- 哥伦比亚、肯尼亚、中美洲火山带(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
 - 非洲高海拔产区(卢旺达、布隆迪)
 
 
半水洗
- 核心:去果皮 -> 留果胶晒到含水率 30–35% 左右 -> 直接脱壳 -> 接着晒
 - 风味标签:泥土、药草、黑巧克力的“印尼味”,醇度高,酸度低
 - 主要:
- 印尼(苏门答腊曼特宁、苏拉威西托拉贾)
 
 
蜜处理
- 核心:去皮但保留不同比例的果胶 -> 直接晒 -> 按果胶量分黑/红/黄/白蜜
 - 风味标签:余味更甜,果香细腻,醇度高
 - 主要:
- 哥斯达黎加(首创)
 - 台湾阿里山
 - 巴拿马
 
 
酒桶发酵
- 核心:
- 把带果胶或去果胶的豆子装进密封的不锈钢罐 -> 抽氧低温发酵 2–7 天 -> 控温排二氧化碳 -> 再日晒
 - 或把生豆或熟豆放进威士忌、朗姆、葡萄酒桶里养豆数周到数月
 
 - 风味标签:与相应酒香有一定联系,如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常带莓果干、香草、橡木,醇度适中,酸度较低
 - 主要:
- 哥伦比亚(慧兰、考卡)
 - 危地马拉
 - 巴拿马瑰夏
 
 
一些常见营销噱头
在福州的时候去了一家叫“沉里”的咖啡馆,和老板聊到了一些有关处理方式的噱头,比如“瀑布水洗”,“冰川洗”之类的,这对风味其实影响不大,只会因为噱头让豆子卖出与风味品质不匹配的更高价格。
确实,如今买咖啡豆,像在逛一场“造词”艺术展——“沙漠风干”,“冰川洗”,“水晶蜜”等等,名字一个比一个冷冽、空灵,仿佛喝下去的不是咖啡,而是北欧神话。温度再低,也冲不出冰川的甜,只是账单更冰而已。当噱头溢价远远跑在风味前头,我们买的究竟是咖啡,还是一纸形容词?
日晒
- 水晶日晒:晒床离地一米二,四面防水塑料膜,夜里帆布盖一层,只是给日晒豆装进“无尘罩”。干净度提升,瑕疵率从 3% 降到 1%,但香气仍是日晒的调,没有“水晶味”。
而且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水晶主要是二氧化硅。 - 沙漠风干:只要全程没泡水,他就是日晒。沙漠空气相对湿度 15%,干燥快,风味偏莓果,但本质还是日晒。
 - 高原阳光浴:高原昼夜温差大,酸度偏高一点,还是日晒。
 
水洗
- 瀑布水洗/冰川洗/雪山淋洗:同一套水洗线,只是把制冷机开低两度,风味差异不足 5%,真正决定干净度的是发酵时长与换水次数,而不是“冰水”二字。
 - 双重水洗:传统水洗 1 次水洗+1 次发酵,双重水洗就是“2 次水洗+1 次发酵”。多换一道水,果胶残留更少,酸质显得“亮”一点,但仍属于水洗范畴,没有跨越式升级。
 
半水洗
- 湿刨法 / Giling Basah:印尼人把“Semi-Washed”直译成当地话:去皮留胶,晒一大半,就进刨壳机。因为提前脱壳,豆体受挤压,出现“蓝斑”与折痕,味道带药草、泥土,常被误认成“神秘树种”,其实就是半水洗。
 
蜜处理
- 雪蜜/冰蜜:冬天做黑蜜,气温低干燥慢,果胶褐变更重,颜色黑得发亮,于是取个“雪”字对冲视觉。风味仍是黑蜜的熟果、葡萄干调,甜度不会因此多一分。
 - 水晶蜜/琥珀蜜/红宝石蜜:干燥床上的厚度与翻床频率不同,颜色由浅到深。厚度 2cm、每小时翻一次就是琥珀蜜,厚度 5cm、下午翻一次就是水晶蜜。果胶留存率差 5%,风味差距在杯测里常被误差掩盖。
 
酒桶发酵
- 酵母 X 号:发酵池里撒一包或许是带专利的商用酿酒酵母,把 pH 拉低抑制杂菌,风味更“干净”。本质上仍是水洗,只是发酵环节加了点外挂,豆子不会因此变成左岸葡萄酒。
 - 48h 红酒酵母/双重二氧化碳浸渍:把去核的咖啡果装进不锈钢桶,充二氧化碳排氧,投红酒酵母,控温 20℃。本质是可复制、可量产的“厌氧发酵”,香气会多一层,但属于“二次调味”,并非咖啡本身的风味。
 
处理方式小结
选择何种处理方法一般跟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如果当地日照丰富,缺水日晒处理方法会多一些。如果当地水源充足,则水洗或半水洗的方式会多一些。而关于处理方式的噱头,先问几个关键数据——发酵几小时、含水率降到多少、干燥几天?就能识别大半的噱头。真正决定杯中差异的仍是:咖啡果成熟度,发酵时间与温度,干燥速度与均匀度。其余花里胡哨的奇怪前缀,大多是营销滤镜。下次再看到“冰川”,“水晶”,“酵母 X 号”,可得先想清楚能否接受溢价,再买单。
咖啡豆的分级
咖啡豆分级的核心目的,是在交易时提供一个大致的品质基准。由于缺乏世界通用的分级方法,各产国根据自身咖啡豆的特点、种植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制定了独特的分级体系。这种多元化的分级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际交易的复杂度,但也为不同产区的咖啡豆赋予了独特的身份标识,让消费者能够更精准地挑选到心仪的咖啡。
埃塞俄比亚
- 处理方式分类:首先,根据咖啡豆的水洗、日晒等处理方式,进行初步归类。
 - 物理特征与杯测初评:结合咖啡豆的物理特征与杯测表现,评定G1至G9的初始等级。
 - 精细杯测评分:对G1至G3等级的咖啡豆,进行更为详尽的杯测评分,以精准判定其品质。
 - 等级细分:杯测分数85分及以上的G1、G2咖啡豆,跻身Q1等级;80至85分的G1、G2、G3咖啡豆,归为Q2等级。而G4至G9等级的咖啡豆,以及杯测分数低于80分的G1、G2、G3咖啡豆,则统一划归商业等级。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分级体系,以 G 开头,数字越小品质越高。这一体系综合考量咖啡豆的瑕疵数量与杯测品质,将咖啡豆细分为多个等级。特级咖啡(Speciality)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涵盖G1与G2两个等级,这些咖啡豆多为水洗处理,瑕疵豆极少,风味品质出众,是精品咖啡市场的宠儿。G1与G2之下,是商业等级(Commercial)与国内等级(Local/Domestic),G3至G5等级的咖啡豆,虽然品质稍逊,但在商业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咖啡豆的分级体系,以豆粒大小为直观依据,辅以瑕疵数量的精细考量。Supremo 等级代表着最大的咖啡豆,通常通过 17/18 目的筛网筛选,Excelso 等级紧随其后,豆粒尺寸在 14 至 16.5 目之间,是市场主流的商业豆等级。此外,还有 UGQ(Usual Good Quality)、Excelso Extra、Excelso EP 等细分等级,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在精品豆领域,哥伦比亚依据瑕疵数量,设立 Grade AA、Grade A、Special Grade 等等级。Grade AA 为最高等级,每 500 克样品中,一类瑕疵豆数量为 0,二类瑕疵豆少于 5 个;Grade A 与 Special Grade 的瑕疵豆数量限制逐级放宽。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豆粒大小,了解咖啡豆的产区来源,对于精准把握其品质更为关键。哥伦比亚咖啡豆的出口名称,通常融合了国家、产区、分级与目数等信息,如”Colombia Huila Supremo SC17/18 FNC”,为消费者提供了详尽的品质线索。
巴西
巴西,作为全球咖啡产量的佼佼者,其咖啡豆分级体系独树一帜,以风味柔和度为关键指标。分级名称中的“Soft”,并非指咖啡豆的物理硬度,而是形容其风味温和、柔顺。
巴西咖啡豆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Stictly Soft、Soft、Softish、Hard、Riada、Rio、Rio Zona,从 Hard 等级开始,便步入商业豆的范畴。
巴西咖啡豆的生长海拔相对较低,大约处于 600 至 1200 公尺区间,与邻国相比,这一自然条件限制了咖啡豆的物理特性,却也促使其发展出以风味为主导的分级体系。从廉价的速溶咖啡原料,到精品庄园豆,巴西咖啡豆凭借这一分级体系,精准定位市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分级小结
咖啡豆分级,是咖啡世界不可或缺的品质语言。各产国依据自身特色,制定的分级体系,不仅规范了咖啡交易,更引领消费者探寻每一颗咖啡豆背后的风土人情。从筛网的精细筛选,到杯测的味觉评审,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咖啡人的匠心与追求。
关于低因咖啡
在中文语境里,大家习惯把“咖啡因被拿掉的咖啡”称作“低因咖啡”或“无因咖啡”。但若较真,“无因”一词并不准确——因为目前没有任何技术能 100% 剔除所有的咖啡因。更严谨的称谓是“脱因咖啡”,对应其英文 Decaffeinated Coffee,口语缩写为 Decaf。欧盟规定生豆残留咖啡因 ≤0.1%,美国 FDA 标准为 ≤3%,即可冠以 Decaf 标签。
低因咖啡的起源
1903 年,德国商人 Ludwig Roselius 的一批生豆在海运途中被海水浸泡,意外发现它们的咖啡因被大量溶出,含量变的非常低,但并没有损失什么风味,几乎不影响饮用性。
他随即在 1906 年为这个脱因工艺申请专利,用苯作为溶剂来去除咖啡因,并创立了世界首个 Decaf 品牌“Kaffee Hag”,这就是现代脱因产业的起点。
三大主流脱因工艺
在脱因处理之前,上面关于豆种的笔记就有写到,不同品种生豆的咖啡因本就有高有低,例如阿拉比卡的咖啡因含量大约在 0.9%–1.4% ,而罗布斯塔有约 1.7%–3.0%(甚至部分商业级豆可达 4% 以上)的咖啡因含量。
换言之,罗豆咖啡因含量几乎是阿豆的 2–3 倍,这也是绝大多数精品脱因咖啡都一直选择高海拔阿拉比卡作为原料的原因——既保证风味,也降低脱因难度。
所有脱因步骤都必须在生豆阶段完成,大致分为:
| 工艺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
| 欧式/溶剂法(直接/间接) | 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溶剂溶出咖啡因 | 成本低、效率高 | 溶剂残留疑虑,风味易“扁平” | 
| 瑞士水处理法 | 热水浸泡 -> 活性炭过滤 -> 风味回补 | 无化学溶剂,风味较干净 | 耗水耗时,成本较高 | 
|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 高压液态二氧化碳选择性溶解咖啡因 | 保留风味最佳,无残留 | 设备昂贵,产量有限 | 
溶剂萃取法
在科学家尚未完全厘清各种溶剂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前,苯、氯仿、四氯化碳等如今被视为高风险的化学品,都曾被用于咖啡因萃取。随着健康标准提升,二氯甲烷与乙酸乙酯逐渐成为主流。
根据溶剂是否直接接触生豆,可分为两种子工艺:
| 工艺 | 流程 | 特点 | 
|---|---|---|
| 直接法 | 生豆先以蒸汽加湿→直接浸泡于溶剂→溶出咖啡因→加热挥发溶剂 | 步骤简单、效率高,但风味易“扁平” | 
| 间接法 | 生豆先热水煮→咖啡因与风味分子一并溶出→热水另与溶剂混合萃出咖啡因→脱咖啡因水再淋回生豆“回补”风味→烘干 | 风味相对完整,但工序繁复 | 
常用溶剂:
- 二氯甲烷
- 无色、沸点 39.6℃、易挥发、不燃,萃取效率极高
 - 后被怀疑长期接触有致癌风险;美国 FDA 将其残留限值收紧至 10ppm (0.001%)
 - 目前仍被少数大厂用于间接法,但已逐渐淡出
 
 - 乙酸乙酯
- 天然存在于水果与酒精发酵中,被宣传为“天然溶剂”
 - 1982 年获 FDA 许可,无明确残留上限(因不少食物本身即含该成分)
 - 风味表现优于二氯甲烷,成本也更高,成为拉美“甘蔗脱因”主力
 
 
瑞士水处理法
1933 年诞生于瑞士,1980 年由 Coffex S.A. 商业化,1988 年加拿大本拿比成立 Swiss Water Decaffeinated Coffee Inc.,专做“无化学溶剂”脱因,是目前精品市场最主流的物理法。
瑞士水处理法(SWP)核心关键是 GCE(Green Coffee Extract),可把它想象成“已饱和咖啡风味、但不含咖啡因”的液体基底:
- 先取一批任意产地生豆,用热水萃出全部可溶物(含咖啡因+风味)
 - 以活性碳过滤器选择性吸附咖啡因,留下“风味饱和液”,即 GCE
 - 新一批待脱因生豆浸入 GCE:因浓度梯度差,只有咖啡因会迁移到液相,风味分子保持平衡不会流失
 - 含咖啡因的 GCE 再次通过碳过滤器“清零”咖啡因,循环使用
 - 脱因后的生豆经离心脱水、烘干即可
 
SWP 的优点就是无化学溶剂风味干净,但耗水耗时。风味接近中浅烘原豆,但口感略薄、甜感稍弱,再回补也无法做到 100% 还原。目前市面上 90% 以上使用 SWP 脱因的咖啡豆均来自哥伦比亚,因为供量大,品控稳,而且价差可以接受。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由德国 Max Planck 研究所的科学家 Kurt Zosel 在 1970 年代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在 304.1K (31℃) 及 7.38 MPa(约 73 个大气压)以上进入“超临界”状态——兼具气体低黏度与液体高密度的特性,可选择性溶解咖啡因,而几乎不碰其他风味大分子。总体大概是这么个流程:
- 生豆预先吸水至含水率 40% 左右,打破咖啡因-绿原酸结合
 - 将湿豆装入高压萃取釜,注入液态 CO₂(约 300 大气压)
 - CO₂ 循环 8–12 小时,溶出咖啡因后进入膨胀腔
 - 压力骤降,CO₂ 回归气态并留下咖啡因;气体经压缩后闭环回用
 - 最终生豆咖啡因可降至 0.08%(去除率 >97%)
 
使用这个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做到几乎零残留,因为二氧化碳在恢复常温常压的时候会迅速挥发殆尽,而且这种工艺的风味保留度最高,酸甜和花果香明显优于溶剂法,但是:死贵!这貌似也是这种工艺的唯一缺点,高压设备与能耗令成本高出溶剂法 3–5 倍,目前只有少部分高端精品、有机认证豆愿意采用。
脱因工艺小结
无论哪种方法,目标都是至少去除 97% 的咖啡因,最终一杯 240mL 的 Decaf 咖啡,咖啡因通常 ≤5mg,而普通 drip 咖啡为 95–200mg。
天然低因品种 Decaf 也能原生
除了人工脱因,自然界也馈赠了一些天生咖啡因低甚至趋近于零的咖啡树种:
- 尖身波旁:0.3%–0.6%,酸质柔和、茶感花香,留尼汪岛原产,现巴西、尼加拉瓜有少量商业种植。
 - Aramosa:巴西杂交选育,0.3%–0.4%,花果香明显、苦味低。
 - Charrieriana:喀麦隆野生,几乎检测不到咖啡因,目前仍处科研与保育阶段,风味尚待系统评估。
 
这些天然低因豆为不想喝溶剂、又嫌 SWP 贵的爱好者提供了第三条路线,但产量极低,价格常高于普通精品,且抗病虫害能力弱,商业规模仍在缓慢扩张。
低因豆小结
从 1903 年的“海水事故”到今天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 Decaf,低因豆已走过百年。了解它的命名、历史、工艺与品种后,下次再点单或自己冲一壶,你就能更自信地告诉朋友:“这不是无因咖啡,而是一颗被科技或自然‘温柔’过的咖啡豆。”
怎么买豆
如何挑选咖啡豆
当然,选豆先看烘焙度,至于看品质么?我觉得中医上所说的“望闻问切”四字用在挑选咖啡豆上同样异常合适。
烘焙度
- 浅烘:酸味明亮,适合喜欢果汁感、花果香的人。
 - 中烘:酸甜平衡,像坚果巧克力,新手最保险。
 - 深烘:苦味重,有焦糖烟熏感,适合重口味或加奶喝。
 
一般而言,入门选手可以先尝试比较均衡的中烘,适合怕酸同时怕苦的人。浅烘酸感更重,但口感更丰富,能喝出果汁感。深烘苦味重,比较重口味的人可以选择这个。
望
浅烘豆子会呈肉桂色,表面干燥;中烘是板栗色,微微出油;深烘接近巧克力色,油光明显。注意要选颜色均匀的,如果有一深一浅的阴阳脸出现,则说明烘焙时翻滚不均,喝起来风味夹生。
网购时注意仔细看描述,有关豆种,处理方式和烘焙度等,新手可先找单一产区(SOE),风味清晰简单更容易入门。同时记得把只卖预磨粉的商家筛掉,至于为什么,我在下面会单独作解释。
看评价时优先关注差评(毕竟会自己刷差评的只是极少数,尤其是具体描述质量、体验或售后的内容,参考价值非常高,即使部分差评可能源于误解或情绪发泄,我觉得你应该能判断出来)和带图的好评(因为图片能提供直观的证据,例如豆子色泽如何,与描述是否一致等,带图评价相比文字评价更难伪造,也更容易暴露商品细节上的缺陷)。
闻
我有一个在超市买豆的小技巧:轻轻挤压包装袋,让袋子里的气体带着一些风味从单向阀里冲出来,然后把鼻子凑近闻。新鲜豆会冲出“甜感明显”的香气,浅烘有花果蜂蜜调,中烘是坚果和焦糖,深烘带黑巧和微微的烟熏感,但是如果出来的气体带有纸板味(氧化),酸臭味(发霉)或哈喇味(酸败),这豆不行,放下就走。
问
先在朋友家里,咖啡馆里喝到喜欢的味道,直接问品牌买新日期的,抄作业或许是最保险的方案。
网购的话,记得询问下面几个问题
- 这袋烘焙日期是哪天?-> 久了的的别要,优先选拍下才烘焙的店铺,例如:每周五按订单量烘焙发货。
 - 建议养豆几天?-> 老板若答“不用养,直接喝”,放久了,别要。敢告诉你“第 X 天风味最佳”的,多半对豆子有底气。
 
切
切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 摸:好豆子摸起来干燥爽脆,轻轻一捏不会碎成碎末渣渣。若摸起来油腻发黏,可能是存放不当或过度烘焙。
 - 捏:两指压豆,应“嘎嘣”脆裂,断面平整,如果软塌、粉化,说明受潮。
 - 咬:用侧齿轻咬,声音清脆像咬芝麻糖,如果发韧、粘牙,说明含水量偏高,存放时已吸水。
 
我关于“好豆不磨粉”的理解
整豆是“裸考”,磨粉是“遮羞布”。整豆不一定 100% 优秀,但只卖预磨粉的一定对自己没信心。
碎尸现场,问题归零:给你用断粒,小粒的属于还有那么一点良心的,而黑心的会把带虫眼,霉斑,或者烘焙不均这样整豆阶段一眼就能“望”出来问题的豆给磨成粉,磨出粉后全部统一色号,你再也分不出谁是“坏蛋”。好豆子敢让你当场验货,劣质豆才急着毁尸灭迹。
香气统统跑路,风味打骨折:咖啡豆里 30% 的芳香物要靠二氧化碳“锁”住。研磨相当于把二氧化碳瞬间放掉,香气在 3 天内挥发掉 70%,相当于卖你没气的啤酒,无糖的可乐,这还能喝吗?预磨粉闻起来只剩“咖啡味”,喝起来也只剩“咖啡味”,花精品的钱喝速溶的魂。
花点时间现磨 = 给风味上保险,多花半分钟,换来的是:
- 看得见的“无瑕疵”
 - 闻得到的“高香气”
 - 品得到的“多层次”
 
好豆子值得你把磨豆机/手摇磨当成守门员,而不是让预磨粉直接射空门,大概率还是一颗乌龙球。
怎么存咖啡豆
阴凉干燥避光处(嗯,从袋子上抄的。
- 避光:阳光会偷走香气,用不透明密封罐装,最好别用透明玻璃瓶,或者一定做好避光措施。
 - 常温:远离灶台、烤箱这样高温的地方,浅烘变过烘,花果香变浓烟熏。
 - 少量:每次只买一个月内能喝完的量,喝完再买,少量频次,别囤“传家宝”。
 - 整豆:坚决不提前磨粉,好豆子值得花时间现磨,喝前再磨,香味锁死。
 
总结
感觉好久没这么专注写一篇长文了,不知道写了有多少字,分段小结都有了,大总结就当写完这篇大长文的小后记好了。从小学第一口喝到咖啡的苦涩,到现在天天晕晕乎乎昏昏沉沉靠咖啡续命的人,从速溶到挂耳包再到买来咖啡豆自己做。期间也在武汉/上海/杭州/福州等各种地方喝过各种奇奇怪怪的咖啡,也探了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咖啡馆,也和不少老板/店员聊过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慢慢发现自己有在开始逐渐喜欢上这些,感觉是有从休学在家死气沉沉 PTSD 到现在找到了一点事情转移开注意力微微活过来了点。
【此处省略经典牢中式作文的各种感谢以及各种上价值的片段约 300 字(至于略掉了什么就自己脑补吧,应该是关于感谢家人感谢朋友这些七啊八啊的奇怪东西)】
另外:我朋友他们前一阵去越南玩带了一些那边的豆子给我(是的,罗豆,没有脱因的正常罗豆),今天不知死活的在下午五点左右用汪汪给我的意式咖啡机做了一杯冰拿铁,感觉没喝出来什么特别的口感特殊的风味。但是萃的时候喝的时候明显是忘掉品种只顾产地了,当我意识到这玩意是罗豆的时候,完了,晚了,好了,今晚别想睡了。